
羅錫文院士(右二)在田間為水稻生產“把脈問診”。 記者/楊如 攝
? 8月7日,氣溫38℃,田間地頭熱浪滾滾。中國工程院院士、農業機械化工程專家、華南農業大學教授羅錫文及團隊,湖南農業大學教授唐啟源等一行,來到株洲市天元區三門鎮月形村,深入田間地頭,了解無人插秧水稻長勢情況,為水稻生產“把脈問診”。
8月的田間,稻穗搖曳。羅錫文院士和唐啟源教授下到田間,從眾多的稻穗中抽取兩株,看了看,一邊掂量重量,一邊對比長度。工作人員數了數稻穗上的谷粒,發現主穗有400多粒,副穗也有300多粒。
羅錫文院士和唐啟源教授仔細看了稻穗成熟度和顆粒飽滿情況。
“這穗大不,有300多粒吧?”羅錫文問。
“有!這稻穗長!”唐啟源回答。
“8月中下旬收割,這個成熟度夠了嗎?”羅錫文又問。
“可以!”唐啟源再次肯定地回答。
因受前段時間暴雨影響,部分農田被淹,三門鎮對受災禾苗進行了補種,當前水稻長勢良好。根據當前水稻生長和成熟情況,8月中下旬至9月底,水稻將分批次進行收割。
烈日下,大家都汗流浹背。
“天氣這么熱,溫度這么高,您79歲了,為什么還堅持下田?”記者問羅院士。
羅錫文說:“水稻長得好不好,只有在田間看到稻穗才知道;機器走不走得好,站在岸上是看不出來的,只有自己踩在泥巴里,這泥有多深,泥的松軟程度如何,才能知道機器下去以后會怎么樣。”
華南農業大學副教授何杰說:“羅錫文院士的行程,一年有260多天在外出差,不是在田間地頭,就是在會議室。”羅錫文致力于智慧農業發展,研發無人駕駛農機,創立“無人農場”,實現水稻種植全流程自動化,提高生產效率,推動村集體經濟增長,為農業現代化貢獻力量。
羅錫文是從株洲走出去的院士,是水稻“無人農場”的開創者,他用了將近20年的時間,探索實現水稻種植“耕、種、管、收”全程無人化作業,努力破解“誰來種地”“怎么種好地”的難題。
“無人農場”是智慧農業的一種生產方式,是指在人工不進入農場的情況下,采用物聯網、大數據、人工智能、5G、機器人等新一代信息技術,通過對農場設施、裝備、機械等遠程控制、全程自動控制或機器人自主控制,完成所有農場生產作業的一種全天候、全過程、全空間的無人化生產作業模式。
責編:張彌郁
來源:株洲高新區(天元區)融媒體中心
下載APP
分享到